最长的故事

语凝

笔者两个儿女年幼时,十分爱听故事。图书馆定期借回来的书读过了,就要妈妈从脑子里努力挤出故事来。睡前故事的结尾常是:

「王子和公主以后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了。」或「他们便从此结伴闯天下。

「然后呢?」

「没了。」

「怎么这么短?」

「那是因为好听你们才觉得短呀!不好听的故事一定又臭又长。」

「又臭又长」是用来哄两个小奶娃的,长的故事不一定不好听,这要看说故事人的本事,更是要看作者的功力。

如果把圣经的记载当作一个故事来看,那么它是现存最长的故事。这个故事好不好听?作者的功力如何?便要看读故事的人能不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了。

对知识文明有见识的人,无论是把圣经视作「神话」或「神的话」,都不会否认圣经是一本奇书。当中所包含的六十六卷书,由四十多位不同时代、身份、背景的人(国王、将军、诗人、哲学家、音乐家、政论家、农夫、渔夫、医生、牧羊人…)按各人的风格,在不同的环境(皇宫、战场、旷野、监狱、旅途中…),在不同的心情下(欢欣快乐、悲伤失望、信心坚定、困扰疑惑、满怀盼望、坐困愁城…)在不同的地点(亚洲、非洲、欧洲),以三种不同文字(希伯来文、亚兰文、希腊)写成,前后写作时间历一千五百多年。作者之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但六十六卷书却展现了独一无二的连贯性,它们只有一个共同主题:「神爱世人,为人预备救恩。」

如果两千年前便有书籍畅销排行榜,那么圣经就是一直高居榜首的那本,也是至今被翻译成最多文字的书,它对整个人类的影响胜过世上任何一本书。但是有史以来也没有一本书像圣经一样,遭受刀插、宰割、火烧、恶毒的毁谤和批判。美国基督教作家何士庭(H. L. Hastings 1831-1899)曾说:「 如果圣经是一个人,他的丧钟已响过千万次,送葬的行列早已排好,墓碑也刻好了,葬礼追思文都读过了,但他就是死不了!还越活越有精神!」

这样一本书,你能说它不是奇书吗?能否认它举世无双的独特性吗?而之所以奇、所以独特,一点都不偶然,因为四十多位作者的后面有一位真正的作者──上帝,祂感动这四十多人,写下祂与人之间的故事,要人透过这个故事与祂联结起来。

十三世纪时,天主教在意大利威尼斯设立了一间女孤儿院叫「怜爱」(Piéta),孤儿在院内接受音乐训练,后来怜爱就以音乐表演闻名于世。著名的音乐家威尔第(Vivaldi 1678-1741)就曾为怜爱写了许多著名的歌曲和演奏曲。

怜爱孤儿院的孤儿多半是当时父母家贫无力扶养,或母亲未婚生子,不得已把女婴留在孤儿院门口。有些女婴的身上放有半枚的铜币或胸章,这是父母留下的信物,自己保有另外半枚,是为将来找回孩子用的。今天在怜爱孤儿院博物馆,还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半枚铜币和胸章。

当年院里的女孩子如果有这一半的信物,那么她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很多父母什么都没留下。有信物就有个盼望,有一天她父母会来找她,她会找到自己的根,会回到自己的家。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信物就是她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财产。但是很遗憾,其实许多父母都没有再回来认领孩子。

圣经也可说是个信物!

曾有媒体做过调查,想了解为何英国的年轻人不爱读圣经、上教会。最多人的答案是:「圣经讲的与我不相关。」的确,圣经这本书,再如何受众人推崇赞赏,若不能看出来它是父神留给我的信物,也不能在这个大故事里找到自己,那么,它对我个人的价值就非常有限。就像当年的怜爱孤儿院里的女孩子如果一早就认定,那半枚纪念物与她身生的父母没有关联,或者她父母根本不会回来找她,那么这信物就失去了实际的价值,既不能拿到市面上变卖,也不能当礼物送人。

「历史」的英文单词是History,也可拼成His-Story,就是神的故事,我们也正活在祂的大故事里面。在约翰福音十四章18节,耶稣说:「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上帝从来没有抛下人,是人犯罪,因而离开神的面。神却把一个又强、又奇、又独特的记号,即圣经这个信物留给我们,告诉人:祂是何等的爱我们,祂要我们要回到祂的家中,与祂重新建立关係。 

「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地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约翰福音二十一25)。这是约翰福音的最后一节,也很有可能是整本圣经最后被写成的一节。在这最后一节为何说耶稣行的事,若写成书,世界是装不下的?多盖几个图书馆就成了呀!不,装不下!因为凡藉着圣灵认出神是公义慈爱的,并在圣经大故事找到自己的人,会继续把自己的故事编进去。圣经是一本活的书,是最长的故事,多少图书馆都装不下,整个世界也容不下。

保持联系

欢迎订阅《活水》电子报
接收最新文章和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