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
「語言」在基督信仰中的重要性,在聖經中已有諸多啓示:舊約的創世記中神以「說」創世,世間萬物在神的言語中一命就成;新約的約翰福音中神的「道」,即「神聖言語」,透過耶穌基督以肉身的方式啓示人類,帶來拯救的盼望;基督的眾使徒們孜孜不倦,以書信的形式將其所領受的神之「道」流傳後世,勸勉世人。縱觀整部聖經,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座「圖書館」(聖經的希臘文「Biblia」原意即是「書卷合集」),其中的六十六卷書採納了不同的文學體裁(如史詩、歷史、傳記、詩歌、書信等)。聖經的多位作者在不同年代以不同風格的語言向世人啓示神的慈愛、信實、恩典、與希望,也以成文律法的形式向世人彰顯神的公義。
從歷史上來看,基督信仰在主後的一千五百年間傳遍了整個歐洲大陸,除了部分時間是倚仗政權勢力自上而下的強力推廣以外,還跟在每一時期以最通行的語言來傳播福音很有關係。而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發展也離不開歷代教父們,如《懺悔錄》與《上帝之城》的作者奧古斯丁、《神學大學》的作者托馬斯·阿奎納等人對古希臘諸多學問,尤其是希臘哲學所進行的符合基督教教義的歸化與整合。
所謂「哲學(philosophy)」,在現當代已近乎成為一種藏於高等學府中深奧且專業的「學科」。然而究其根本,哲學實則是一種人類對真理的追求與嚮往的生活態度與認知方式。「哲學」的希臘文原意即「愛智慧」,將這種對真理與智慧之愛,通過嚴謹的反思、論證、並在語言上進行精准的表述,即成為「哲學」。
基督信仰在千百年間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大洲,一方面仰賴歷代「聖徒」們彼此相愛、相互協助、代禱扶持的生命見證,另一方面也倚重「語言」的說服力。尤其是500年前的宗教改革,讓新教的信徒把在傳統敬拜儀程中對聖禮與聖職人員的關注逐漸轉向對聖經要義的傳講,因此「講道」成為了敬拜的內核。筆者致力於宗教社會學研究,在數年間觀察並親歷了一系列不同的群體之間就一些教義、神學、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的討論,深感當代基督徒在探討相對深刻的問題時常常遇到困境,其根源之一應可追溯至現今的人文社科教育中逐漸失散掉的對語言準確、措辭考究、和表述暢達的追求。
古希臘哲學家、修辭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指出,好的演說往往具有三大內核:理性、激情、個性(Logos/Reason,Pathos/Passion,Ethos/Character)。這三者恰好呼應了古典哲學中所提出的「存在的三大超越性原理( T h r e e Transcendentals)」,即:真、善、美。筆者以為,眾多愛好學習思辨、擁有以語言傳道恩賜的弟兄姐妹們都肩負着一種使命,就是在學習涉獵各種知識、依照聖經啓示真理的原則進行詮釋與傳講的過程中,除了關注自己所傳講的內容外,也應當追求以準確的語言、考究的措辭、流暢的表述來傳講聖道。或者借用當代著名基督教護教學家拉維·撒迦利亞(Ravi Zacharias)的話,我們的使命應當是「助思考者認信,助認信者思考(helping the thinker believe and the believer think)」。
( 筆 者 薦 書 : O s G u i n n e s s . 2 0 1 5 . F o o l ‘ s Talk: Recovering the Art of Christian Persuasion. United States: InterVarsity Press. 《愚人絮語:重現基督徒的說服藝術》,此書目前尚無中文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