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主夸口

爱琳

在我还是慕道友的时候,去教会礼拜、团契查经、各大营会跑来跑去超级勤快。最初和我同去的也是对福音处于了解阶段的朋友们,但新鲜劲一过就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情好没作业了或者天气不错兴致来了才去教堂冒个泡。

而我呢,热血澎湃,风雨无阻地像干正经事似的,参加各种活动比身边很多基督徒都热情,偶尔因为别的原因去不了,还会内疚或者遗憾。

说不清为什么,反正就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吸引力在呼唤着我。当时一个同样是慕道的朋友看着我火热的状态对我说了句话,大概意思是“看样子,估计你快上道儿了”。

后来,我真的“上道”了。

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路加福音》,读到11章时,一句经文进入眼帘:“我又告诉你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路加福音11:9 和合本)。打那之后,我便开始心里常常指着自己夸口:“看,我多么寻求主!多么渴慕!结果才这么快就寻见了!”

复活节前,灵修开始读《哥林多前书》,读到1章29节:“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我便自然联想到自己那时的骄傲。也开始思考,为什么我那么渴慕那么寻求呢?

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对英国文化的强烈兴趣。读本科时有门喜欢的课叫做英语国家文化,现在来英国不用从书本上学,而是身临其境,走进活生生的课本中,现场情景教学,能不兴奋?

第二,毕业论文选题基于一本英国文学小说——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想起当时准备论文时,天天一边读小说一边为苔丝的遭遇抹眼泪。这部作品其实是讽刺基督信仰的,印象中的几句台词还历历在目“好人下地狱,恶人上天堂”、“苔丝的守护天使跑到哪里去了?……他在说话,或在追猎,或者在旅行,或者睡着了,唤不醒了。”

霍桑的一部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也令我印象极为深刻。霍桑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描写善良单纯的年轻人古德曼在与魔鬼赴约的一次集会过程中目睹众多资深“基督徒”的虚伪而跌倒,最后从信仰中走失,郁郁而终的故事。

这两部文学作品或是以基督信仰为背景或是为主题,态度出奇的一致:批判!激起了我对这个神秘信仰的强烈好奇心。所以去教堂也是要看看现实中的基督教到底是怎么个回事?

第三,因为思念奶奶的缘故。奶奶已经过世多年,我曾一直以为她信仰基督教,信主后才发现她一开始信仰也许是正确的,但后来走偏信成异端。不过我在做慕道友时,对这一切一无所知,所以认为奶奶信的也是基督耶稣。记得我五六岁时坐在奶奶身旁,看着她和一群她的弟兄姐妹们在家中围坐在一起低头轮流自言自语,激动时还声音哽咽抹抹眼泪的场景,心想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学的宝贵话语是什么?他们唱啊跳啊的是为啥啊?

所以我去教会去团契聚会这些有“神”的地方也是为了寻找答案。本科时自己还选了门圣经选读课,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不过当时并没有找到答案,只在课上看了几集圣经故事,但也看得津津有味。

信主后,随着上帝慈爱的带领和耐心的引导,我开始发现一个令人惊喜的大秘密!就是在我尚未认识上帝的很早很早之前,祂就常在我身边赐福我并为我预备认识祂的道路。

比如很小时奶奶就给我起了基督徒名字“蒙恩”,比如我还在读大二时就有人给我预言两年后要来英国,比如在谜底揭晓,所有“神奇”的经历指向神的那一刻我相信了上帝的存在(我一直在寻求为什么我来英国的预言应验了?是什么超自然的力量在背后促使这看似不可能的预言一步一步又迅速变为现实?在2018年COCM的年底营会上,上帝使用组内一位姐妹告诉我答案,是圣灵!那一刻我恍然大悟——)……等等别急,还没完呢,这样看来,促使我渴慕寻求祂而去教堂的那三大原因,不也是那位慈爱者的预备嘛?

不由得感叹,天父上帝,祢真是奇妙可畏哎!

然后,我又接着哥林多前书1章内容往下看,看到最后一节,说道:“‘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哥林多前书 1:31 和合本)。便忍不住去更加赞美祂!

保持联系

欢迎订阅《活水》电子报
接收最新文章和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