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羚
在我们以往的观念里面,常常会把健康等同于没有疾病。但一个人没生病是否就健康呢?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提出了新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或是虚弱,而是指个人在体格、精神与社会上的完满状态。”由此可见,健康是指在身体(生理)、精神(心理)及社会(社交)三个方面的安宁和美好状态。
到了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应该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在这里除了生理、心理和社交之外,道德健康也被纳入健康的范畴。
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了具体的健康标志,其中包括:
- 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 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 心胸开阔;
- 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 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 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 体重得当,身材匀称而挺拔;
- 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 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在这11项标志中,其中第一项是对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提出的要求,而第二到第五项都是对心理方面提出的要求。可见心理健康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类的健康情况如果从整体来看确实是大为改善,这也是与医疗和卫生服务标准的改善和提高有关。然而,健康不良在现代人中间仍然是随处可见,其中影响健康的首要因素就是不良的生活形态。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维多利亚宣言》提到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其实,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因为要保持健康的关键所在,就是各人能够自觉和积极地采纳和执行明智的健康生活方式。所以,在日常的生活里面,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健康观念,充实各样的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我们应该勇于尝试各种有益的方法, 积极追求身体的健康,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即使得了慢性病甚至是不治之症,也要积极地调整生活,乐观地与疾病共存。同时也要积极追求心灵的健康,管理好情绪和压力,保持心情的安宁和愉快。除此以外,还应该积极地与周围的人一起互动,与家人、亲友建立和谐关系,并乐意参与社区、民间机构和政府的活动,主动维护社会层面的健康。
常言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们把健康看为重要,并不是说要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得过分害怕疾病、衰老和软弱。盼望我们都愿意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积极锻炼身体,注意营养和饮食的平衡,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心态,并且持之以恒,成为真正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