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文
如今在全世界每一个城市都能寻见中国人的身影,听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方言,品味各地丰盛的美食,但思乡情节却是根植于华人文化中的烙印。无论离家多远,我们的心总是忘不了故土的记忆。古今的诗词中都充满着关于故乡的话题。
我们先来看看苏东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写作的背景是苏东坡当年被外放到偏远地区当官。当时的交通很不发达,外放通常意味着与家人长时间的分隔,苏东坡曾多次上书想要被调回靠近弟弟所在的地方,但一直未被允许。因此当又一个中秋节到来, 看着天上的月亮,这已经是他与家人离别的第七个年头了,于是苏东坡写下这首思乡的诗词。这更是一首思念亲人的诗歌。
诗词的开头就是诗人对天而问,当看到中秋的圆月挂在天上,当诗人欣赏这样美丽图景的时候,他在孤独中发出询问。记得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常常坐在窗前对夜晚的天空发出同样的询问,思考人生的意义和那些无处寄托的情感,我还记得我不知道怎么称呼上天,便称之为老天爷。似乎人的本性中都有这种敬畏上帝的本能,冥冥之中觉得有一个更高的存在。
诗人然后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虽然心里想往,却不知那里是何处,于是诗人只能安于眼前所见人间的一切。我那时也是懵懵懂懂,也不知道这位老天爷是谁,是否会听我说话、会知道我的感受?我思考一阵子之后,也觉得只能安于眼前现状,安于那些眼睛所能看见的一切。
明月本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却为什么让人们觉得偏偏在离别的时候才圆呢?实际上,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人们只能寄希望于亲人的平安健康,这样即便相隔千里也还能共享明月。诗歌的下半段就从景色过度到人情,寄托诗人心中美好的愿望。但愿那不太能确定的苍天明月能寄托传达我们的思乡之情,但愿那不认识的老天爷能带领和帮助,这仿佛是华人文化中一种熟悉的寄托美好愿望的方式。
在圣经中,诗人大卫也曾写过一首关于明月的诗歌:
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 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诗篇八3-5)
读来觉得这首诗跟苏东坡的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举头望明月,从景色过度到人情,但是这篇诗歌却带着完全不同的气息。首先,诗人说那月亮星宿并非不知出处,乃是耶和华神所创造并亲自陈设的,那美丽的景色背后原来有一位智慧的创造主。我们都知道在这些流行的漂亮衣服图案背后都有一位著名的时装设计师,更何况是这些大自然的创造呢?我们都相信在高级相机的构造背后隐藏着人类发明智慧的结晶,何况是世界上最精密的眼睛呢?当诗人大卫从景色进入到人情的时候,他说人算什么, 这位创造天地的主宰竟然顾念我们,并赐给我们尊贵荣耀为冠冕。诗人表达的不是一种美好愿望,也不是一种情感寄托,而是一个信心的宣告,更是对真神的敬畏和对人自身的正确认识。
若真有一位创造天地的主宰,那么我们人是何等渺小。若是真有一位顾念我们的真神,那么我们人又是何等尊贵荣耀,因为这位上苍并非高高在上,不问人间疾苦,而是亲自关心我们每一个人的需要和感受。圣经中告诉我们,当我们愿意打开心来认识接受这位真神的时候,我们不再做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我们与亲人朋友不是靠明月连结,我们乃是在神里连结。无论我们相隔多远,我们有一个共同敬拜的对象。神应许给凡相信他的人有永恒的生命,我们将来要在永恒中相聚。世上的离别都是暂时的, 我们有一个更美的盼望,在更美的天国里我们就永不分离。
你想要这样永恒家乡的盼望吗?我们在天上的这位父神已经在那里等候着你,有一天我们要去与他团圆。在那里可以把苏东坡的诗词修改一下:
明月年年有,不必问青天。已知天上宫阙,今夕是禧年。我若乘风归去,亲历金阶玉宇,高处不怕寒。月下弄清影,天上胜人间。
转高阁,低贫户,照安眠,无怨无恨,何论契阔与团圆无论悲欢离合,不问阴晴圆缺,主里总安全。天恩长与久,爱里共婵娟。
(文章最后的诗词转自:http://www.jiangzhangwang.com/Zhongqiujie/2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