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与传承

一群

丈夫对饮食不太讲究,更谈不上做什么拿手好菜。可是逢年过节特别是大年三十,他一定会在厨房里忙碌一番,红薯蒸熟捣成泥再和上糯米粉搓成丸子,丢在油锅里呲溜溜不多会儿,黄灿灿的圆子就浮上来了,满屋子飘香,一句“过年啦,快来吃圆子咯”的吆喝声,伴着孩子们嬉笑着跑进厨房的应和声,那些我们小时候过年的欢乐记忆又一幕幕重现在眼前。

不知丈夫的这种做法是有心还是无意,总之我觉得让生活在海外的孩子们感受一下过年的气氛何尝不是一件美事。不过最近和一位中文学校老师的一席谈倒是让我对美食文化的传承有了新的理解。这位中文老师告诉我, 英国政府顺应潮流早在多年前就开设了GCSE和A Level的中文考试。考试局出版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考试范围,虽然不断进行补充和修改,但是“食物”及“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两个话题总是稳坐其中。老师发现,中文课上在讲到食物的时候,有的学生能够侃侃而谈,列举出很多他们吃过的传统美食,有的学生还会提到在庆祝中国传统节日期间和家人一起制作美食的经历。相比之下,也有的学生虽然有讲中文的语言能力,可是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和美食的认识少得可怜。但不管怎样,有一个共同点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和家人一起过节并且一起做美食。

中文老师的话提醒了我。儿子上了中学后,回到家总喜欢独自呆在房间里,母子俩说话的机会越来越少。看来我应该找个时间和他一起来做美食,趁机和孩子多交流,既能练习说中文,又对烹饪技巧的提高有帮助。说做就做,我选择了一个不是很忙的下午,和放学回来的儿子一起做红薯玛芬。儿子很开心,对照中文食谱量面粉、白糖,又忙着削红薯皮、打鸡蛋。我们一边做一边聊,烤箱渗出来的香味散布在厨房里,很快一盘香甜蓬松的红薯玛芬就做成了。儿子很满足地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还破例让我拍照留念。后来学校烹饪课要求做天使蛋糕,儿子驾轻就熟做了十二个,被同学们抢得所剩无几。

和儿子一起做烘培的经历让我感触很多。母子关系更为亲密不说,儿子还锻炼了中文表达和动手能力。作为母亲,我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发生在学校的趣闻及孩子的所思所想。其实无论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家长在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用心去把这个角色演好,继而对孩子的生命品质产生影响,这无疑是重中之重。林曾秀芬女士在她的《传承的生命》一书中特别强调了父母与子女相处的重要性。书中提到:“儿女不可假手他人来教导”,有智慧的父母一定会亲自陪伴教育孩子而不是让别人来托管,因为无人能代替父母的爱。父母在与儿女的相处过程中,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儿女远走高飞前在家庭中先奠定卓越良善的基础。

现在很多父母都感叹很难与青少年时期的子女沟通,我们就不妨试着花点时间和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一起做点什么,或出游或购物,醉翁之意不在酒, 沟通无疑就水到渠成,变得自然流畅了。

前面忘了交代,丈夫会做红薯圆子其实是来自爷爷的亲传。现在我们不但要把圆子做下去, 而且更要注重生命的传承。让我们一起努力,就从中国的美食开始吧!

保持联系

欢迎订阅《活水》电子报
接收最新文章和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