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之歌

丹尼斯

诗篇二十三篇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 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 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诗篇二十三篇被称为“牧人诗篇”。简洁的文字,却极富深度且有张力,短短几行就将大卫那充满传奇的一生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人眼中的耶和华是他的牧者,又是一位满有恩情、款待客人的主人。当诗人回顾过往人生的高山低谷,真实地经历到神的看顾、供应、保护、引导,他亦深信一生因着神,必充满恩惠与盼望。字里行间讲说的是平安, 不是逃避;它描绘的是满足,不是自满。对于深沉的黑暗与迫在眉睫的攻击,诗人都能与主共同面对,而最高潮之处透露出一种爱,唯独渴慕归向主自己,不再爱慕任何地上的事物。

正如其它许多诗篇一样,“耶和华”在这里为头一个字,占了强调的位置,而“我的”则表达出一种誓约关系,本诗以下的每一件事,都发源于此关系。大卫用“牧者”一词,是诗篇中所出现含义最丰富、关系最亲密的比喻之一。相较之下,“王”或“拯救者”就稍显疏远,“磐石”、“盾牌”也不够亲切。“牧者”的形象显出耶和华是一位引导者、保护者,而且是时常同在的友伴。当时的绵羊要被放牧在雨水滋润的草地上,夏秋两季所吃的则是杂草和田中收割剩下的残茬。绵羊和骆驼一样,可以长期不喝水,但一喝就可以喝九公升。山羊颇能独立,绵羊却不是如此,必须倚靠牧人寻觅水草。牧人又为牠们提供住处、医疗,和为母羊助产。总而言之, 绵羊没有了牧人便完全无助,牧人就是绵羊的一切。

这首诗篇又好像是一首正在弹奏的得胜之歌,从摆设丰富的筵席,到节庆用的油和满溢的杯,无一不描绘出面对死荫幽谷时冷静的把握。圣地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牧人领羊群从一个草原往另一个草原,或是归回羊圈,总要经过不同的山谷。而死荫幽谷是太阳光线照射不到,并且常有毒蛇与猛兽出没极为危险可怕的地方。但羊因有牧人的同在与保护,必然可以安然走过。“杖”是牧人用来管教、拐回走散之羊的工具,而“竿”是插在牧人腰间的武器,是防御敌人、驱走猛兽的武器。无论是处于何种患难中,我们不至灰心丧志,因神的同在会带给我们终极的慰借,战胜惧怕,并在危机中得胜。

本诗最后更把这种关系推至更高层次,一生有恩慈相随,住在耶和华的殿中,成为神的上宾,不只是普通相识的人,而是受邀来与祂同住。如同一趟朝圣之旅,终点站为耶和华的殿,同时这也是回家的旅途。大卫,这位情感丰富的诗人,在内心与思想中视殿如家。“慈爱”是立约的用词,与“恩惠”联用,意味着一个人从家人或好友身上可以得到的稳固情谊与支持。在神身上这些特性不仅坚实可靠,而且旺盛有力,因为“随着”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跟在后面而已,乃是追赶。诗人是用一种立约式的激情来表达对上帝的爱。我们的属灵生命也是如此,有高有低, 有时候跟上帝很亲密,有时候很遥远。但上帝总是信实和不离不弃的一方,主动地寻求和好,提供供应、引导、保护、安慰、应许,向我们启示祂就是爱的上帝,祂期待的正是“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我们的真情回应和决志。

全诗表达了神坚定而信实的带领,祂使我们的灵魂苏醒, 把迷路的羊领回,以致我们的道路便是祂的道路。诗歌往往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它可以在没有多加评论的情况下流露自己的见证。当然,这也是一篇信心的诗篇,它通过丰富的隐喻详细说明了一种信仰的见证:上帝的礼物就是在生活中完全信赖祂。诗中反复出现第一人称代词“我”, 听起来像一个不健康的自我中心。但是,情况并非如此,在这里“我”的声明充满了感激、顺服、信任和感恩。“我”在这里知道,在每一种情况下,生活都得到了上帝充分的关心和供应, 有上帝同在的生活是一种幸福和满足的生活,这就是见证。

上帝的陪伴和介入可以改变每一种人生景况,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隐蔽的山谷,没有敌人。但是他们没有能力伤害你,所以耶和华的信实,正是在我们生命被威胁的情况下,透过救赎的安慰被印证,而且更加加强了我们与上帝信心的关系。诗篇二十三篇叫我们知道邪恶存在于世界,但不用怕,因为我们的上帝胜过世界——这就是信心的宣告。

保持联系

欢迎订阅《活水》电子报
接收最新文章和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