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了整整一天的阳光

语凝

笔者幼年时嗜睡,日头才斜眼皮便已经撑不住,从来没有印象太阳是怎么落下去的。等眼帘子再开的时候就发现:“咦,天亮了耶!”

到了中学,功课繁重、考试频频,我总是在黄昏时才离校, 骑着脚踏车穿过车水马龙的市区回家,车声、人声、交通警哨子声、灰尘、废气,加上台湾南部的斜阳从建筑物的间隙穿过来, 感觉炽热又令人烦躁,不禁埋怨道:“生活好累哦!”

进了大学,那就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年代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和青春梦碎时都发生在夕阳西下的校园或街角的咖啡馆,似乎人生的苦乐偏好都在黄昏时交集,因此就不由地一声叹息:“人生真无常呀!”

现在回头看年少的自己,便觉得有趣、好笑:“懂什么累与无常!”

若把人的一生与一天里的日夜相比拟,黄昏常用来比喻进入老年的阶段。近几年有许多网上文章教人如何安度晚年:维护健康、管理情绪、继续学习、保持良好人际关系、追寻第二春、与儿孙互动、理财等等。黄昏人生成了可以好好经营的黄金时期, 励志又鼓舞,好像因资讯、科技的进步,人们突然可以越过日渐衰残的阶段,在别人和自己的掌声中,直接跳到生命的终点。这样可自我操控的人生当然是好! 但按我们所见,真实的人生并不如此,人生可操控的程度并不那么大。

人到中年之后就开始发现: 我们其实是不断地在失去。体力、容貌、记忆力、热情、机会⋯⋯都在消减,甚至是身边的人也会一个个走开,与我们距离拉远。当然,有些人的银行存款和财富是不断增加的,不过这些物质并不能填补我们所失去的。唯一叫我们安慰的是:智慧会增长。

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学习都需要时间,对人性的认识、人生的功课,甚至对自己的理解,皆如是。老年的确是人生智慧丰收的时候,其中几个重要的智慧体认应是:人生如飞而去,转眼天亮、天黑;人有许多的限制、偏颇,疲累与无常本是常态。但智慧的体认不当到此为止。

法国画家米勒( Jean- François Millet,1814-1875) 有一幅作品名为《晚钟》,画中黄昏的麦田里站着一对纯朴的农民夫妇,他们听到了远方教堂传来的钟声,便放下手中的农具, 在日暮余晖中低头祷告。已收割的麦田,远处的教堂钟塔,金黄色的大地,人与景都安静祥和。这是笔者见过最好的黄昏画作, 相信也是对黄昏人生最佳的注解:在傍晚与上帝有个约会,低头祷告,抬头仰望。

智慧高超的所罗门说:“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 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一8-9)。人若不认识上帝是智慧真正的源头,那么即使智慧再长,人也总是在疲累与无常的人生中打转。所罗门又说:“敬畏神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终久必得福乐”(传道书八12)。一个认识神的人到了中老年不但对人生、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神的奇妙可畏也会有更深的认识。我们终能明白,神所造的宇宙天地无法以自己的小聪明算计,不是因此把万事看为虚空而无所作为,乃是按着岁月、按着神所加给我们的智慧,更积极、更充满好奇心地去体验每天的生活,并在当中发现那单纯的快乐。

诗篇九十二篇13-14节提到:“他们栽于耶和华的殿中,发旺在我们神的院里。他们年老的时候仍要结果子,要满了汁浆而常发青。”因着神的同在,基督徒一生都会结福乐的果子,而且到了黄昏阶段,不单是结,还要收集。不知是哪位作家这样讲:“黄昏之所以美丽,在于它收集了整整一天的阳光。”如此的描述是既矛盾又机巧,但对一个相信神的美好与良善的人,一个总不忘记与神有约会的人,他的黄昏确实是收集了整整一天的阳光。

保持联系

欢迎订阅《活水》电子报
接收最新文章和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