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佳雯
现代人对“朝圣”一词的运用真可谓别出心裁。一处令众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一所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著名学府、一件朋友圈中狂热推崇的限量商品, 都可以成为朝圣的终点站。若追根溯源,“朝圣”一词实则是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这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
2017年6月,在中国大陆上映了一部关于西藏朝圣题材的电影《冈仁波齐》, 电影中用镜头真实记录下11个普通藏民,他们一路磕长头前往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一个寄望来世的老人、一个即将临盆的产妇、一个家徒四壁的屠夫、一个渴望远方的青年、一个九岁的懵懂孩子、一个因车祸而一蹶不振的父亲⋯⋯这些人就是主角。他们中有些人是为了救赎、有些人是为了逃离、有些人是为了父母,还有一些人是为了众生,每个人怀揣着各自的心愿踏上了这一条两千五百公里的朝圣之旅。这是一条三步一叩、用身体来丈量的朝圣之路,从黑夜到白天、由东向西,历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即使再艰辛,有生之年能去神山是他们一生的梦想。
就在这部电影上映的同一个月,我和一群人从英国踏上前去以色列的朝圣之旅,途经拿撒勒、伯利恒、加利利海、耶路撒冷等地。我们跟随着两千多年前耶稣的脚踪,行走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如同穿越了时间的隧道,圣经上的文字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让我一生难忘的旅程,心中承载着太多的感动和收获。
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耶路撒冷”这个城市并不陌生, 有时可以在新闻中听闻有关它的事,而且往往与战争相连。事实上,耶路撒冷这座城的面积并不大,仅仅相当于伦敦的十二分之一,在90万左右的人口中其中一半以上是犹太人。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这样一段话:“世界若有十分美,一分归于全世界,九分在耶路撒冷”。的确,对朝圣者来说,这里是信仰的圣地、是世界的中心、是神与人相遇的地方;但是,对另一些人来说,这里是苦难的城市、是末日的征兆、是战争最频繁的地方。耶路撒冷是一座在废墟上层层叠加的城市,千百年来历经过四十多次战争,至今仍是巴以冲突的焦点,似乎与“和平之城”名不副实。
一个如此充满争议的城市, 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从世界各地慕名前来的朝圣者,又同时被三大宗教尊奉为圣地呢?对于犹太教来说,这里是第一圣殿、第二圣殿的所在,即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如今仍有许多虔诚的犹太人在“西墙”前面祷告。而在基督徒的心中,这里是记念耶稣最后一周经历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方。伊斯兰教的世界中, 这里有记念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圆顶清真寺,是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后的第三大圣地。
原本我是怀抱着一种朝圣者的心态去瞻仰这座城市的神圣风采。在旅程中的一天,当我们一行人头顶着烈日,脚底下踩着石路,汗流浃背地往圣殿方向一步步行走的时候,我心中突然浮现出一个画面:我想象自己就是耶稣时代的犹太人,辛苦地穿过旷野,又行走好几周,小心翼翼地领着我的牲畜来到圣殿,让祭司为我献祭,求神赦免我的罪。就在那一刻我突然顿悟,原来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人寻找神,而是上帝亲自来寻找人”。神的儿子耶稣,这一位荣耀的君王亲自道成肉身, 谦卑地来到地上与人相遇,甚至在耶稣升天后,还赐下圣灵给每一个相信他的人。如今,我并不需要千里迢迢来到圣殿通过祭司去与神相交;圣洁的神就住在我的里面,我可以随时随地与祂交谈,这是何等奇妙的恩典啊!
在《冈仁波齐》这部影片中,有一段旁白说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空气还是阳光?是苦难还是幸福?摇动经筒、默念玛尼,他们在佛经里找寻生命的困惑。是为了钱?是为了信仰?还是仅仅为了离开?”从古至今,人透过不同的方式想要找寻生命的意义,或许这也是朝圣的动机之一。这让我想起另一部讲述一位女科学家一生的梦想就是追求与外太空文化接触的电影。在剧中,当她的朋友问她为何如此执着,甚至愿意以生命为赌注来完成她的心愿时,她的回答是:“我一直都在寻找我为什么在这里、我是谁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些答案值得我付上代价去寻得。”
人生若没有方向,就像船没有舵,随着海上的波浪随风翻腾,不知最终去往哪里。生命的旅程好比一趟在黑夜中的航行, 虽然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什么也看不见,每一个人还是拼尽全力地划船,深怕自己赶不上别人。如果此时前方有一个灯塔,那么即使黑夜再黑,也能知道目标在哪里。如果生命好像一趟朝圣之旅,你我就都走在这条朝圣之路上。我已经找到了我的灯塔,盼望你也早日被这灯塔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