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区还是表现区

一群

在英国,孩子升入中学之后面临的第一次重要考试,就是在十六岁那年期末进行的GCSE全国统一考试。这个会考成绩不但用来决定学生之后的A-level(大学预科)的入学资格,而且对所在中学的排名和声誉都有极大影响。从今年开始,英国教育部对GCSE考试题目和形式都做了大幅度调整,致使各学校早早开始对家长和学生进行相关信息的教育。

一个春日的傍晚,我应邀参加当地一所文法中学的家长会。因为跟考试有关,所以老师和家长们都不敢轻慢。家长会开始,我们先看了一段Ted公开课「当表现转化为进步时」的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aiwGb0csas&t=2s)。主讲人用大量的事实旁征博引来说明一个观点:每个人的一生其实是在「学习区」和「表现区」来回辗转,因为在每个区域所花费时间精力的不同,结果大相径庭。为什么有的人在学习区看起来很用功,到了表现区却收效不大?原因之一是可能浪费了很多时间去复习已经掌握的知识。一个人如果善于利用在学习区的机会去探索思考、发问倾听、实践改正,当他到了表现区的时候,进步才能显现出来。

看完视频,家长们无不点头赞同,可问题是孩子们缺少学习热情怎么办?学校似乎明白家长的苦衷,但并不急于解答,而是让与会的家长做一道数学题:「一位邮递员要去好几个地方送信,请帮他选择一个重复最少且最短的路径。」家长们拿到试卷后,有的面面相觑,有的开始埋头认真思考做题。过了几分钟,学校又发布了一道作文题:「假设你被父母赶出门,跑到宜家里面,在商场关门前,你巧妙躲开了巡视人的视线。请描述一下你那个夜晚的感受。」数学题已经让人难以招架,更何况再要用英文写出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感受!家长们显得有些不耐烦了,有人拿出手机,有人东张西望,有人尝试几下便停笔来静坐等候,大家都想知道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终于,主持人开始详细解答:各位家长,刚才的两道题都是孩子们在学校里做过的。你们看到题目后的表现或许就是你们孩子面对挑战的反应,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意识到「放弃」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那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孩子呢?奖励、制裁、劝说、哄骗还是说教?到头来你们会发现,这些方法收效甚微。

学校引用一位作者的观点(Dennis Bumgarner,Motivating Your Intelligent but Unmotivated Teenager),解释说人的积极性是在做事的过程中被调动,而不是先被调动再开始做事。改版后的GCSE考试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不但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习善于表达和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要给予及时鼓励,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及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多阅读以激发学习的热情。学校要求我们家长记住:错误有利于学习;走出舒适区才能有挑战;适当的压力能够激发上进心;经过这种类型的努力,表现才能转变为进步。

本来我以为这次家长会的用意是如何帮助孩子准备考试。而一个半小时下来,家长所收到的信息其实并不是如何针对考试来复习。注重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把被动转变成主动学习,同时鼓励孩子在平日上课看书做作业(学习区)的过程中去挑战难点、勇于思考、询问和犯错误。如此这般,孩子在考试(表现区)中的进步才能得以显现,这也是中国人所说的「水到渠成」。

保持联系

欢迎订阅《活水》电子报
接收最新文章和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