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下)

房佳雯

表面的美VS背后的想法

其实,好的艺术不一定都是看上去美的,可能是艺术家背后的想法和思考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比如这样一位艺术家:他的画面上没有美丽的色彩,也没有新颖的题材,他永远在描绘着同一座山、同一群人,他的性格内向、穿着老土、说话还带口音……就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艺术家,却成为了大名鼎鼎的“现代艺术之父”;他就是法国印象派艺术家——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 ,毕加索口中的“20世纪所有画家的父亲”。因为,塞尚所追求的不是表面的美丽,而是在探寻生命中那些不会转瞬即逝的美,他选择用最普通平凡的对象来探索最永恒的价值。

有一次给孩子们上艺术史的时候,我又一次想起这位我曾经看不懂也不喜欢的艺术家,他在艺术史上是如此重要,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塞尚的价值不在于画面本身好看与否,而是他跳脱出古典绘画法则的创新思考,因为他建立的一套全新的艺术创作方式,现代艺术由此诞生。

我花时间介绍塞尚,是因为我想告诉家长们:艺术不单看表面好不好看,艺术家的思想和创新更是需要被欣赏的,不然我们永远看不懂艺术。

让孩子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我们应该要鼓励孩子们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也就是让每个孩子自己找灵感,自己独立创作,独立挑选材料和方法,自己安排步骤和时间…… 而不是跟着老师一步步做,更不需要看着范画去模仿。只有让孩子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和创作时,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创作力。

“孩子们是通过实践来学习的。要想成功地教育好一个孩子,就必须因材施教。如果我们给所有的孩子足够的时间,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那么每个孩子都会有所成就。……创造不是严密的科学,而是表达自我的过程。无须在意他人的评价。因为艺术是过程,而非结果。”(摘自:美国艺术启蒙书籍《从涂鸦开始美术课》)

所以,艺术启蒙不应该过早学习技法和知识,而是让孩子们先喜欢上艺术,然后,花时间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按着天赋和独特性来引导。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手工,有的喜欢超现实主义,有的喜欢画细节,有的喜欢色彩…..如果用一套教材,大家都画得一样,那不就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吗?

随心所欲地涂鸦比模仿更好

很多家长看孩子画,常常会觉得“乱七八糟”,“线条不整齐”,“看不懂”…… 但是,“涂鸦行为多发生于1岁半-12岁之间,孩子会拿接触到的任何工具,在认为能画的地方如纸、书、墙上随意涂画。这个行为,对孩子增强脑、眼对手的指挥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与未来CQ(即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美国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的名言)也就是说,让孩子自由地去发挥和表达,远比一板一眼地临摹一张看上去不错的作品,要有意义得多!

而且,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也说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表达,比追求一个看上去不错的成果更加重要。所以,作为一位艺术启蒙老师,我更在乎的是鼓励孩子在过程中多尝试,不要循规蹈矩、不要模仿他人,不要害怕做错。

我发现,当父母评价孩子的画的时候,总是在意画得好不好、像不像,有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但我们却没有问:“你今天画画开心吗?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你的画里有什么故事吗?”只有当我们看重过程大过结果的时候,才能让孩子快乐且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像艺术家一样创作,在每个年龄自然地成长就是最好的。我也希望更多的家长可以多陪孩子一起看优秀的绘本、一起画画、一起看展览、一起出去玩…… 多鼓励、多欣赏、多倾听,绝对不要批评、不要比较。

因为,儿童艺术启蒙:不是以老师为中心,而是以孩子为中心;不是追求画面的结果,而是重在体验的过程;不是追求成人眼中的“完美”,而是鼓励孩子找到自己的“风格”;不是呆在教室画画,而是走进大自然和艺术馆去感受。

(作者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目前在国内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保持联系

欢迎订阅《活水》电子报
接收最新文章和Podcast